首页 > 运动看板 > 正文
让体育课不再一声叹息
发布时间:2019-03-12 14:20:21    来源: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微信图片_20190312142006.jpg

随着体育在教育领域中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近年来教育部门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三令五申要求保证中小学体育课时。但各地在落实上存在差异,有一些地区囿于体育老师匮乏等原因,难以保证规定的体育课时,也有一些地方的观念尚未转变,体育课仍存在“形式主义”“面子工程”的现象,还有的则由于体育老师专业度不够、学校担心安全问题等原因,虽然体育课开起来了,但质量和水平亟须提高。

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辽宁省委主委王大鸣:体质不强,何以成栋梁

“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保证每天有充足的活动和锻炼时间,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辽宁省委主委王大鸣表示。

“然而,事情并非想象得那么简单。”王大鸣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约有1.42亿人,其中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一方面是学校、家长害怕他们发生意外伤害,很少开展体育活动,甚至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学生怕吃苦,缺乏锻炼的自觉性,双休日或节假日也是天天宅在家里,或在玩手机打游戏中度过。长此以往,势必造成中小学生在速度、力量、耐力及肺活量功能等方面的欠缺,取而代之的是近视、肥胖、孱弱,体质不断下降,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偏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王大鸣说,“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可中小学生“作业多、教辅多、补课多,睡眠少、休息少、活动少”等“三多三少”现象,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这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侵害了孩子们的合法权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体质不强,何以成为栋梁!”王大鸣表示,学校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改进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更加关注子女的体质健康问题,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锻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副市长王红红:立法保障“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

2018年,在我国青少年速度素质、力量素质已连续10多年下降,耐力素质已连续20多年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的大背景下,江苏省淮安市体育中考满分人数由前一年的27.5%提高到52.5%。

“2019年,中考体育总分将由原来的40分增加到50分。通过加大分值提高占比,进一步确立体育学科位置,引领学校、家长和学生强化体能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淮安市副市长王红红说

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生校园体育锻炼,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王红红深感:“教育法、体育法都对学生在校体育锻炼时间作出规定,但大多是原则性要求,没有具体明确的内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25年来,对学校体育工作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部分条款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一些地方还存在‘重智轻体’现象,部分学校简化运动项目,降低运动强度,缩短锻炼时间,青少年身体综合素质令人担忧。”

王红红指出:“不仅是体育课,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普遍减少,很多学校不再组织春游、秋游。学校也很无奈,现实中,学生一旦在户外活动中出现伤害,学校往往要承担无限责任。”

王红红所在的淮安市探索将体育考试成绩与文化考试一道纳入中等学校入学考试总分,中考体育实行“必考+选考”模式,采用信息智能化计分,考生成绩即时生成入库且全程可回溯,学生在初二或初三年级各有一次考试机会。

“相关做法促进学校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增强了学生健体意识,体育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家长不仅鼓励孩子加强锻炼,还以身作则引导带领锻炼。”王红红说。

结合实践探索,王红红建议在国家层面进行学校体育法立法研究,或者修订完善体育法中有关学校体育的章节内容。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吴志明:将体育纳入中高考科目

“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往小了说,关系着一个家庭,往大了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啊。比如说征兵,长此以往,很多年轻人的体能标准都达不到。”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主委吴志明说,每每看到小学生背着重重的书包,弯着腰,无精打采地走在路上,他心里都觉得很悲凉,“中小学生减负减了20年,却越减负担越重。究其原因,还是中、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出了偏差,普遍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学习、轻锻炼的倾向。”

吴志明特意以当地一所中学的中招政策为例:2018年该校录取分数为650分,其中体育仅占10分。在他看来,“现行的中考体育分值过低,根本不足以引起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对体育的重视。”

在调研中,吴志明也发现,一些学校往往以“为了学生安全”为名,停上一些强度大或需要体能支撑的体育项目,有的甚至干脆取消了事。“造成这种情况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学校为让位于中考、高考而放松学生课余时间运动,这就造成一个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上了14年的体育课,最后却没有真正学会任何一项运动技能,甚至连基本的运动常识都不懂,更没有通过体育课养成运动习惯。”吴志明表示,另一方面,现在部分家长把体育课中的“意外”当“事故”,过度维权让学校不得不取消了某些体育教学项目,降低要求标准。“照此发展下去,学生的体质能不下降吗?”

为此,吴志明建议,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体育学科评价机制,用好中、高考指挥棒,把体育学科按100分纳入中考分数构成,让学校、家长和学生能够像重视语、数、外学科一样重视体育课,并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同时,高考科目中也要增加体育为必考科目,并用实际分数体现在高考总分值里,而不仅仅只是作为录取的参考依据。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每天1节课才能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既为“每天锻炼1小时”的政策叫好,又为落实机制担忧

“每天没有1节体育课,是达不到锻炼1小时的目标的。”唐江澎算了一笔账:早操10分钟、广播操15分钟、体育课掐头去尾35分钟,正好1个小时。

对于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唐江澎有经验也有建议。

据唐江澎介绍,锡山高级中学整合晨练、大课间、体育课、训练竞赛课等形成了“体育巅峰课程”,每天第8节课也就是下午4点半至5点半,为学生提供10多种体育项目,供自主选择。

对于没有场地的中小学校,唐江澎建议,深入研究体育锻炼的内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具体而直观的项目指导。他边说边演示从专家那里学到的一种办法:抬起双臂与身体垂直,十指交叉,用力搓。“这样坚持1分钟,就能达到微汗的锻炼效果。”

课程众多、缺乏师资,怎么办?唐江澎的对策是“零租金出让场馆,免费换取专业体育机构的标准课程”。对于面临这种困境的中小学校,他建议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开展安全而灵活的师资引入计划;招募具有某方面体育爱好特长的非体育学科教师担任体育辅导员来补充师资队伍。

“还要有硬性的评价体系。”唐江澎建议,“把对学校的整体评价与对学生的个体评价结合起来,比如,学生完成了学校所有的体育课时,就应该拿到一个基础分,而如果学校没有提供足够的课时,学生就不能够算及格。”锡山高级中学高三的体育课每年会坚持到高考前夕与语数英课程一起结束,若没有达到要求,相关教师会被评定为教学不合格。

课外活动也是对体育课的重要补充。唐江澎建议将课外活动写进课程表,与教师工作量挂钩,并计入学生考勤。“要把课外活动纳入到课程计划里,进行统一规划。”

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唐江澎的态度坚决,行动有力。但被问及期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具有30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他回答得很感性:“假如到操场上去,看到的是孩子们的笑脸,听到的是呐喊声,感受到的是他们有点疲倦的幸福感,我觉得教育的目标就实现了。”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励勤:用好体育社会组织

中国的乒乓球运动长期以来站在世界巅峰,被网友誉为“地表最强”。近年来,日本乒乓球运动发展迅猛,在国际赛场上“挑战”着中国乒乓球的霸主地位。乒乓球运动员出身的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体育职业学院副院长王励勤有自己的思考。

“日本乒乓球的突破有一点是学习咱们的———增加国家投入,搞集训,让全国高水平的选手集中在一起切磋共同进步。”

除此之外,王励勤更关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群众体育的开展。

高水平人才的涌现,离不开群众的广泛参与。说起日本的优秀运动员,王励勤列举了日本学生的课后生活。“日本的小朋友如果喜欢一项体育运动,在周末、假期的时候会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训练,有很多比赛可以打。但是你看看咱们的小朋友……”说到这,王励勤轻轻顿了一下,有些无奈,“大概都在上补习班吧。”

王励勤认为,一方面要进一步开放已经建设好的高水平运动场馆,让孩子们可以尽情参与到自己所喜欢的运动项目;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的作用。

“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害怕小朋友受伤不敢让孩子参加体育运动。而这折射出的是现在优秀教练人才的缺乏。”王励勤说,提升体育锻炼的科学性,需要我们输出更多优秀的教练人才,在这个层面上,体育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给体育课上保险

“为什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上学时,体育课上很普及的男生引体向上、跳高,甚至长跑等项目,现在很少学校在开展,就是缘于每年学校会发生学生在校从事体育活动发生运动风险事故的案例。”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调研中就不止一次听到中小学校长的无奈叹息,伴随中国百姓法律意识觉醒,家长维权意识越来越强,许多校长处理校方与家长在运动意外赔偿方面难以达成一致,搞得焦头烂额。

每每听到这些来自一线校长的“无奈叹息”,孙洁都忍不住会从专业研究的视角思考,如何利用商业保险,在保障学生和学校权益的同时,让学校无顾虑地放手开展体育活动。

“比如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保险扩大校责险的保障范围,开发运动伤害、食品安全等与校方责任相关的产品。”基于专业的研究,孙洁还建议,出台“学生风险事故归责办法”,在顶层设计中明确、细化和界定各方在校园风险管理中担任的角色和定位,并适时推出校园方强制责任保险。

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教授李美华:国防不要“小绵羊”

“现在学校里的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了。”全国政协委员、国防大学国际防务学院教授李美华慨叹道,“从军队征兵工作调研发现,应征者体检不合格率逐年递增,国防意识日趋淡化。未来战争需要的不是弱不禁风的‘小绵羊’,而是体魄强健、敢打敢拼的硬汉。”

李美华表示,青少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十分必要、紧迫。但没有强健的体魄和强大的精神做支撑,保家卫国只能是空谈,无本之木。”

为此,她建议,青少年国防教育要紧贴青少年特点,丰富国防教育方式方法,比如,在体育课上可以加入越野跑、军体拳、武术等科目;

开展军事夏(冬)令营;拓展军训内容,除传统的“老三样”外,增加野外拉练、兵棋推演、射击模拟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这些训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和军事素养,而且可以培养毅力、勇敢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

她特别提到,要抓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周年的难得机遇,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宣传资源,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国防文化氛围,使青少年感到国防就在我身边,与国防“面对面”,让国防教育潜移默化地入脑入心,让孩子从“追星族”变成“军粉”、“军迷”,培塑爱国情怀、英雄主义精神,激发崇军尚武热情。

“青少年国防教育不只局限在学校教育范畴,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李美华表示,应形成“社会—军队—学校—家庭”全方位、多层面齐抓共管、共同育人的模式,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锤炼意志,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筑牢基石。
 

部委声音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中央文明办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计划明确提出,要切实保障体育课时,严格落实每天锻炼1小时。北方地区有条件的中小学应将冰雪运动项目列入冬季体育课教学内容。

《促进计划》提出的目标包括,到2020年广大青少年体育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体质健康状况明显改善;计划还提出要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实现体育课时切实保障,每天锻炼1小时严格落实,课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质量与效益持续提升,基本实现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良率达到25%以上。

同时,要实现青少年体育组织类型不断丰富,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示范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300家,各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2万家,每两万名青少年拥有一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1.5万所。青少年体育组织覆盖乡镇(街道)、城市社区和具备条件的农村社区。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

根据《评估办法》,督导评估的项目包括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课外锻炼、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训练和组织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定期召开运动会等,中小学校体育督导评估结果还要作为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干部考核、学校问责和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来源:中国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