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 > 政策信息 > 正文
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10-07 16:55:32    来源: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微信图片_20181007165510.jpg

双一流”的定性就是八个字“中国特色、世界一流”,标准是中国特色和世界一流的有机融合。

中国特色的大学和学科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双一流”建设的难点和突破口。在总结和分析国际、国内现有大学和学科的评价方法和体系的基础上,围绕中国特色“双一流”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1以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为基础

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单元,只有拥有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一流的大学。“学科评估”以学科为基础设置评估单元,较之以学校为基础的大学评估其公平性更强。

以学科为基础的评估和拨款,对于那些整体实力较弱的学校有机会发展自身的优势学科,以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为突破口,集中力量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学科,争取更多的拨款促进学校发展,提升整体实力。

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评估发现自身的弱势学科,从而调整学校的学科布局,资源集中于发展优势学科,同时重视学科的发展战略,扬长避短。

在“双一流”的学科评估方面,要以中国特色为基础,综合考虑国际通用标准。教育部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学科评估体系,其大量指标均为“中国特色”的指标,如人才计划(俗称“帽子”)、国家级科研基地、国家级技奖励、国家级科研团队、教学团队、国家级科研项目、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精品课程、规划教材等。

但是,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的评价指标,不具有国际可比性。因此,“双一流”的评价必须在学位中心“学科评估”的基础上,参考国际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综合利用 ESI、U.S. NEWS、QS、THE、ARWU 等评价“双一流”的建设水平。

经过多轮的修订,目前的学位中心的“学科评估”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但是依然存在改进的方面。

例如 :现有的“学科评估”体系过于强调成果归属和第一作者,不鼓励交流合作。这方面 REF 的改革很有参考价值。在 REF 评估体系中,一方面,鼓励高校、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另一方面,又重视国际合作。

REF 允许并鼓励各高校之间(特别是不同类型的高校)、相近学科之间,共同递交科研成果评估材料,且对合作递交的材料进行统一评估,不单独对作者单位评估;对于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除了在评估单元上学科之间融合调整以外,还鼓励相近学科协同创新,并鼓励不同专业领域背景的研究者协同创新,在综合学科的领域寻找新突破。

此外,在不同评估单元的评估人员选拔中,也要求来自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鼓励研究者从事多学科研究,重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创新。

要建立科学的“双一流”评价体系,就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吸收国际评估体系的优点,努力实现国际可比性。


2综合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分布

“学科评估”是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为基本评估单元的,而学科分类无法体现出各学科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点从参评学科数量就可以看出。

第四轮学科评估参评的95个学科规模差异较大,最多的学科有240个高校参评(大学科),最少的学科参评高校数量仅有8个(小学科)。

在“双一流”的遴选中,对于“大 学科”和“小学科”不能仅仅按照“学科评估”中的位次百分位来排名,而要综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某个学科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科”要给予更多进入“双一流”的指标。

这在本轮“双一流”的遴选中也得到了印证,此次共有 108 门学科,累计 465次入选一流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入选次数最多,30 所学校入选,另外化学(25 所)、生物学(16 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4 所)、数学(14 所)、生态学(11所)、机械工程(10 所)学科均达到或超过 10 所学校入选;公安学、会计与金融、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社会政策与管理等 8 个学科仅入选 1 次,平均每门学科入选 4.3 次。

另外,由于新学科的设立往往滞后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双一流”的建设上应该参考国内外各种学科分类,给予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更多的发展空间。

例如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蓬勃发展在现有的学科分类中就无法体现,在“学科评估”中设立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学科的大学只能参加传统学科的排名,由于发展历史短、体量小等因素基本不可能进入前列,也就无法参与“双一流”的竞争,得不到资金和资源的支持,客观上不利于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3考虑行业特色型、专业型高校的特殊性

中国的高等教育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地方在于我们继承并发展了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制,建设了大量专业性质的行业、专业特色型高校,这本身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同时这些高校和学科也往往是国家战略需求、行业区域急需,具有不可替代性。

对于这类高校在“双一流”的评估中就不能仅仅考虑其在“学科评估”中的排名,而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院校设立单项考核指标,要更加注重其行业贡献度,可以关注发明专利、企业合作项目、毕业生分布、累计毕业生数、从事相关行业毕业生数、用人单位评价等指标。

在论文评价方面,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文献分析方面,不建议简单采用 WOS、ESI 等数据库,而要广泛纳入 Scopus、EI 和各类行业数据库,尤其是要将中文数据库纳入评价指标。

总之,“双一流”的评价应结合中国的国情,以中国特色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水平和学术服务贡献为核心要素,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国内与国际评价兼顾、学科建设与整体建设并行,实行分类评价、综合评价,在注重效率的同时兼顾公平。

要以建设“双一流”为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支持具备较强实力的高校和学科聚集优质资源,同时,要全面考虑不同区域的高校布局、学科分布等,尽力兼顾效率与公平,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的“双一流”评价体系。(来源:体育学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