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 > 文化教育 > 正文
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学习管理状况分析
发布时间:2017-02-25 10:42:58    来源: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摘要】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倡在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旨在发展、完善训练体制,提高竞技水平。上海高校从国家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至今,虽然在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其运动队的整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就是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从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学习管理状况入手,分析运动队在建设管理中出现的优缺点,以期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 高水平运动队 文化学习

       一、上海高校对高水平运动队文化学习管理状况分析

      上海高校运动队基本上是上午学习,下午训练。学籍管理以学分制为主,学生运动员修完必须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各个学校对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大体分为三种形式:一、学习和训练全部由学校的体育部管理,如华东理工大学;二、学习由各个学院分管,而训练和比赛由学校体育部全权负责,如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三、学习和训练比赛完全由体育学院负责,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在学习成绩上,各校都有自己不同的规定,但在解决运动员上课考试等方面都有采取“打折”的办法,如有的学校规定运动员取得全国冠军享受考试成绩减免28分的待遇(即运动员考32分就算作及格)。从表面上看,运动员的学习负担轻了,有更多时间投入训练比赛,但实际效果并不佳,运动员无论运动竞技水平还是文化学习都还在吃“老本”。反观国外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他们在学业上从来没有任何特殊待遇,学生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起,就必须保证自己的学习成绩,学校每年都会对他们进行评估,否则将不能享受运动员奖学金或参加比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水平的提高,我国高校应当逐步提高学生运动员的学业标准,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运动员。

       二、学生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教育学中指出:学生个体因为自身特点和生长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提倡对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高等教育的课程,是要使学生的潜能向现实的职业素质生成,是要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高校的课程必须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具有实用性;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超前意识;还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优化课程资源,以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通过调查发现,各个学校的体育特长生所学的专业基本属于文科,如同济大学是市场营销;上海大学是工商管理;华东理工是国际经济与贸易。由于运动员入学前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加上文科授课方式的灵活性,选择文科是比较适合的办法,同时学校考虑到运动员在校的管理,大多把运动员统一在同一个班或同一个专业中学习,造成有相当部分学生选不到自己喜欢的项目,或由于某一项目人数过多而被迫改项或屈从于学校的决定。

上海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所学专业选择方式情况

       在课程专业设置方面,通过资料查询和问卷调查发现,上海仅有4所学校对高水平运动员设立了和体育项目有关的学科,分别是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除去前三者是体育学院性质的原因外,上海二十余所高校中仅一所针对高水平运动员开办了体育理论课程。笔者随机对同济大学70名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60名学生希望能学习一些和体育有关的体育理论课程,比例高达85.7%。

       通过查阅了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设置的体育学科,对高水平运动员希望学的课程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上表: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学生运动员最希望学习的前三门课程是体育管理学、体育经济学、营养学,这反应出有相当一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希望将来毕业后能从事与体育有关的职业,对营养学课程的选择则更多的考虑到自己能更好在专项水平上科学的[来自WWW.lw5u.com]训练,延长自己的运动寿命。

       课程结构是学校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环节,合理的课程结构与设置,必须突出学习者的主体角色,并且充分考虑到学科需要、学生需要和社会需要三要素。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由于长期从事竞技体育运动,有着丰富的运动实践经验,对于体育运动规律的了解也比其他普通学生更加深入。如果再能通过系统的学习,深入了解有关竞技体育的规律和理念或者找准竞技体育与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就能在实践之上更有了理论的支撑。而现在上海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更多考虑的是这些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基础和学校的学科建设情况,却没有结合体育特长生的实际情况开展与体育有关的课程,这样势必会抑制这些高水平运动员的特长。

       三、影响学生运动员文化学习的主要因素分析

       影响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学习因素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之间的矛盾是高校运动队管理中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由于我国高校运动队的运动员大多数学习起点较低,同时身负学习和训练的双重任务,基本上处在半读半训的状态。多数学者专家和学者认为是由于训练时间过长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学习文化知识,然而调查结果却并非如此。从上图中可以看出,影响学生运动员最大的原因是由于所学的专业涉及的内容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英语的四六级,由于学校的规定,英语等级必须与学位挂钩,致使很多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英语学习上。学生感到在学业上存在着巨大的压力,许多以运动员身份招入大学的学生,或者放弃了参加校代表队的训练,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或是对学习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进而放弃学业,反过来训练质量也差,更谈不上提高运动水平,造成学训关系恶性循环。

       尽管如此,笔者仍然认为不应当降低对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理由如下: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特别是竞技体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胜利,但是,重比赛训练轻文化教育,将“竞技”与“体育”简单的割裂开来,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严重弊病。由于文化素质低会影响运动员对动作概念的深入理解,对训练规律内在联系的正确认识,以及与教练员的沟通交流。不仅如此,文化素质低还会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素质。最近比较明显的就是“世界冠军张尚武上街乞讨”事例。

       2、降低对学生的文化课的要求对学校会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终将会离开学校参加工作,学生工作上的表现代表着就读学校的教学水平,如果个别学生因为在学校中没有学到应有的知识而影响到工作能力的发挥,不但使社会对体育特长生另眼看待,也对学生原来所在学校有一定的看法,也间接影响在校学生未来的就业。

       3、降低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要求,学生感觉在高校中学习没有压力,也就没有动力。如果学校在这方面给予一些硬性规定,可以最大程度的挖掘他们的潜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短时间来看,严格高水平运动员的学业要求势必会抑制部分优秀运动员在竞技水平上的提高,但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业余体校等中等教育部门更加重视对学生运动员的文化教育,进而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真才[来自www.lw5u.Com]实学的智能型运动员。

       从上述因素分析,要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训兼得”,只有从训练质量上下功夫,在不增加训练时间的基础上实施科学训练方法,这样学生运动员才能有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知识,而文化知识的提高也能够促进竞技水平的提高,从而帮助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这也就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水平提出了挑战,而这既是高校竞技体育的特色,也是高校竞技体育未来发展的出路。


参考文献

①戴健,《关于我国体育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9(1)

②张华东,《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对运动训练的影响》[J].《滨州师专学报》,2003,19(2)

③陈希,《现代大学的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清华大学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4(11)

④黄铁梅,《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科学素质教育》[J].《四川体育科学》,2003(4)

⑤李才富,《面向21世纪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专业教育人才》[J].《体育学刊》,1999(2)

⑥苏金明:《统计软件SPSS系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商务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