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 > 体育教育 > 正文
加强体育教育 增强学生体质
发布时间:2017-02-25 11:08:02    来源: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作者:梁好

      随着2017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方案已经出炉,体育成绩分值再次提升,从去年的满分50分增至60分。其中,一项必考项目由原来的20分增加至30分。各项成绩以0分为起点,不设最低分。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运动与健康”维度的实证材料,同时计入升学录取总分。这意味着,体育成绩在中考中越来越重要了。如何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育分数,成了广大家长和学生关注的问题。

       学校体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

       观念滞后,思想没有真正重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与影响,一些中小学只抓学生的成绩,不抓学生的成长;只看重学生的分数,不看重学生身体;只重视应试教育,而无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长期忽视或无视学校的体育工作,以至于将体育课程当成副科,将学生的体育锻炼当成不务正业,严重地影响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著名教育家张伯苓校长曾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在他看来,“不懂体育的人不宜当校长”。这一观念,在当下更具警示与启迪意义。无视体育工作是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教育的短见,是教育观的错位,亟需转变与端正。

       师资匮乏,体育课程难以开齐。师资队伍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保障,体育专职教师严重匮乏严重制约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这一现象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偏远学校问题更加突出,有些学校没有一位专职的体育教师,而兼职体育教师因为肩负着语文、数学等学科教育,承担着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很难正确对待体育课程,于是,体育课或是改教其他学科,或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或是以自习课代替,体育课程开齐开足成了空话。

       设施缺乏,运动场地建设不足。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是学校必备的基础办学条件,然而,一些学校体育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性条件尚不具备,特别是城区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严重不足,几千人的学校,巴掌大的活动场地,有些学校课间操尚需轮流进行,更莫谈体育活动的质量与效果了。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亦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因素。

       评价缺失,难以实施正确导向。近年来,体育工作纳入了中考科目,且分值逐年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导向,一些学校开始重视体育工作。然而,这种重视也仅限于毕业班,重视的方向也仅仅指向于体育考试,而非毕业班的学生开展正常的体育活动,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亦成为一种奢望,这种应试化体育必然导致错误的教育方向,也很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强化体育工作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强化意识,牢固树立素质教育观念。要加强体育工作,学校管理者与教育者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基础,将体育工作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结合起来,切实从根本上重视体育工作,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真正以“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健全学生人格品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强化师资,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要建立完善体育教师补充机制,每年新招聘教师,突出体育学科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切实保障学校对体育教师的强烈渴望与需求。同时,要加大学校兼职体育教师与专职体育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提高体育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师德修养,通过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为体育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对于偏远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要创新机制,完善措施,通过乡镇体育学科中心组建设、区域走教等方式,保证每一所学校体育课程与活动都能够正常开展。

       强化基础,推进体育运动场地建设。要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建设,作为兜底工程,保障中小学必备的基础性体育教学与活动条件。对于新建学校要严格按照标准,建设标准化的运动场地,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制度,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为学校体育提供服务,打通学校、社区、体育场馆的隔阂与阻碍,推进立体化体育运动保障体系。

       强化督导,建立完善体育评价机制。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的持续性与日常性,积极引导学生将体育锻炼贯彻学习生活的全部。另一方面,要强化对中小学体育工作的常规性监测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其实施情况作为构建学校体育评价机制的重要基础,建立完善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档案制度,强化对学生常规性体育锻炼的监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再者,要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导考核工作,将学校体育工作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综合性考评体系,增加考核学校工作的权重,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推进学校体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