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体教联盟
6月,之所以被称作“疯狂6月”——除了应接不暇的顶流体育赛事之外,一年一度的高考大戏更可谓是全国上下万众瞩目。
只要语文作文试题一公布,整个社会的热议势必会被掀起。与此同时,联想到6月份接踵而至的各种世界顶级体育大赛,还有日渐触目惊心的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体育进高考的呼声也是一年高过一年。
那么,体育到底要不要进高考呢?
今年全国两会,有关中高考体育改革的话题再次引发热议。随着推进体教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越来越多地方开始讨论、探索“体育入高考”的可能性。考试能否成为解决当前体育教育问题的良药?推进体育课改革、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前路在何方?
“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青少年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基石。对于青少年的培养,除了要使其有丰富的知识,懂得文明礼仪之外,更要有强健的体魄,如此才能走得更远。
从目前体育中考的经验来看,中高考体育改革能在一定程度上倒逼中学生体质状况的改善,让更多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这本质上是对以往体育课程边缘化的一种纠偏。
如果放在体育改革的全局来看,体育考试应当是阶段性策略,相当于迈出了第一步。因为体育不仅是分数,不仅是一项运动技能,体育还带有强大的教育功效。
如果一味强调体育教育的应试属性,不仅容易增加家长和学生的负担,还有可能让一些学生对体育产生抵触情绪。体育改革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一次考试,而是为了一生的健康和乐趣,为了培养拥有更完整人格、更全面成长的人。
然而在落实到基层的实施上,随着教育部门对上好体育课的要求越来越严,中小学体育课被挤占的问题虽然已得到很大缓解,但如何才算上好体育课成了悖论:如果体育不列入考试,容易变成“走形式”;一旦列入考试,被重视的同时又大概率成为应试课程。体育到底跟着考试走,还是跟着兴趣走?
01
一位正读高二的南京姑娘发现,上了高中以后,妈妈不再盯着自己练跳绳和仰卧起坐,学校里的体育课也变得轻松有趣起来。“初中时妈妈会督促我,因为中考要考这些,学校体育课也是,基本就围绕这些考试项目上课了。”
这个现象并非孤例,在如今普遍实行体育中考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正逐渐应试化,而由于体育未纳入高考,高中体育课的内容设置就相对自由得多。
东部省份某基层教育局副局长坦言,只要加入考试,体育课教学内容一定会变,一定会有应试层面的内容,这是没有办法、不可避免的。
沈阳某中学体育老师透露,学校明确要求在初二、初三要适度带领学生练习中考项目。江苏徐州一位中学体育老师表示,初一初二还不会围绕体育中考进行专门练习,到了初三就会有意识侧重中考项目,“其实这也是家长的诉求,据我所知,还有少数在外面上辅导班的”。
2021年的广州体育中考分值被提高至70分,各单项的评分标准也逐年提高,满分越来越难。广州一名体育老师直言,自己赞成增加分值和难度,“当体育考试能够充分拉开分数差距时,家长自然就会更加重视体育”。
深圳家长张先生说,他去年就为孩子报了跳绳班,一节课100多元,“不过确实立竿见影”。
很多家长都明确表示:现在体育中考分数必须拿满。文化考试多一分比较难,所以不能让孩子在体育上丢分,不管怎么样也得练上去。对于体育课应试化的问题,他们根本不在乎:“反正都能增强体质,学校这么做,我们是支持的。”
不可忽视的是,体育课应试化让课程内容变得枯燥。很多孩子对练“老几样”的体育课表示反感,他们更喜欢自由、轻松、项目选择多元的体育课程。
有专家认为,目前国家强制保障体育课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让孩子们学会一两项体育技能。体育课过分应试化,一来不具备可持续性,二来会造成孩子对体育的逆反心理。
02
多一分Vs一身汗
03
孩子会不会更累?
这是个问题...
04
培养兴趣尤其重要
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保障开展学校体育课提出明确要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号码同微信,欢迎私聊来撩~
可以说,目前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还是家长,对体育的认知也在不断加强,越来越多人希望孩子能将体育锻炼变成一项生活习惯,受用终生。
那么,如何在保障重视程度的同时,让孩子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呢?江苏某重点高中一位体育教师直言:“如果体育进了高考,孩子就没那么快乐了。这对那些喜欢上体育课的孩子是坏事,因为不能练自己喜欢的项目了;但对那些体能差的、不爱参加体育课的孩子是好事。”
由此看来,体育入中高考并不是体育改革的全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体育爱好和运动习惯是推进体教融合的终极目的,仅靠考试显然无法达到,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还需多措并举、对症下药。
一方面,要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完善资源配置。各地有关部门应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力度,增加体育教师编制,支持学校体育场馆建设和体育设施购置,保障各中小学尤其是乡村学校配齐体育教师、开足体育课程。
另一方面,体育的本质是项目,体育课应该以培养运动技能为中心,建立分项目的课程体系。比如,日本的校园体育就发展得非常成熟,尤其是校园赛事。我们也不妨借鉴学习,统筹好各地的教育资源,支持中小学校各自发展特色体育项目,同时大力开展各类运动的市级、区级、校级联赛,让学生在持续学习和深度参与中真正爱上某项运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育教育改革也绝非一日之功,切忌急功近利,尤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热爱运动的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