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
体教联盟
日前,“XXX停用新疆棉花”事件舆论彻底发酵,不少国际知名品牌都发布声明意图割裂中国棉花、打击中国纺织业。
很快,这种做法就引来了中国官方的点名批评,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部分品牌线下门店直接关闭,即便开着的也是门可罗雀,许多线上直播间更是已经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
尤其是文娱界作为此次维护国家利益的表率,第二天就有诸多知名艺人高调宣布与涉事品牌终止一切合作。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本应是本次事件漩涡中心的体育界却没有做出任何反应。要知道2020年全球市值最高的三大运动品牌Nike、Adidas和Puma全部受到牵连,而他们的Logo甚至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体育界的方方面面。
现如今,有无数双眼睛都在期待着以足球、篮球为首的中国体育界能够做出一点对应措施。
不过早在民间,全国群众们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扶植着中国本土运动品牌的“野蛮生长”。
3月25日早些时候,李宁公司高层发布声明称,李宁并未加入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组织,新疆是李宁供应链体系中重要的原材料产地之一。接下来,李宁将继续甄选优质产区的棉花为原材料,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和运动体验。
的确光从数据上来看,以李宁和安踏为首的国货之光确实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抗衡国际一线大牌。
然而从实际商业开发和产品服务的角度来说,中国竞技体育想要在短时间内用关店或者下架的方式来抵制涉事品牌是根本不现实的。
之所以我国体育界迟迟没有正面对“新疆棉花”时间作出回应,想必很多人心中对缘由也是心知肚明~
01
许多网友评论说,没有体育组织或者运动员站出来的原因主要就是——钱!
这从某种层面上来说是正确的,因为在大部分涉及到商业赞助的谈判中,很多合同一签就是3到5年,甚至10年都不足为奇。要是在运动员退役之后,许多品牌又会依据他的品牌价值甚至签下终生契约。
一旦单方面解约的话,光是经济损失就不可估量,但是真的仅仅是钱的问题吗?难道中国体育人的魄力就不如娱乐明星了吗?
答案当然不是的!
只是从产品服务的角度来说,运动品牌所提供的赞助用品,对职业运动员来说不是简简单单穿着走个过场,他们是要穿戴着走上竞技场真刀真枪参加高强度比赛的。
这就对产品本身的品质有很高的要求了,舒适度、耐用性和实战体验都非常重要。职业赛场的强度也是普通人所难以想象的,像2019年NBA状元锡安·威廉森一个急停踩爆一双鞋的惨烈场景还历历在目。
锡安踩爆一双鞋,Nike市值蒸发好几个亿?!
职业竞技体育的强度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所以他们对装备的要求自然高。
可是现在本土大牌,诸如李宁的营销主攻方向是中低端市场,一双李宁足球鞋的定价还不到300元。这样的装备倘若被强制出现在职业赛场上,恐怕比“新疆棉”更容易引起外媒的热议吧?
与其批评国内体育界“出卖自己的灵魂”,倒不如说中国的运动员们在装备赞助上根本就没得选啊...
哪怕是近年攻入了顶级运动装备行列的安踏集团,在NBA接连签下海沃德和克莱·汤普森之后,逐渐在国内放缓了脚步。特别是为中国足球头号球星郑智打造的专属足球鞋,却在民间市场上遭遇了“滑铁卢”。
这么看来,中国运动员和本土运动品牌的深入合作还没有到最佳时机。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有位网友的评价就说的非常好,运动员也是“打工人”,何必要强行去道德绑架呢?
02
日产Puma
03
李铁曾穿着李宁征战英超
实际上,体育商业的开发,也是一种传承——断代后的回归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能被市场所接受。
同样以日本为例,Asics历经了70年的努力才成就了如今的“跑鞋之王”;“日本国宝”Mizuno花费了60年的心血才达到了现在乒羽界的统治地位。
更有甚者,这两大日本品牌能够在被Nike、Adidas和Puma三大巨头挤压的足球用品市场上得以分一杯羹,同样靠的是对品质和设计理念长久以来的坚持。
罗伯特·卡洛斯、卡萨诺等国际知名球星在职业生涯暮年自行选择换上Mizuno球鞋,这应该就是对日本体育商业的最大认可吧。
其实开发体育商业和我们坚持体育教育是一样的,从长远角度出发去考虑,才能真正打造出符合我国国情的体育品牌特色文化和商业实力。
中国体育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大是大非面前,会表现得如此被动...